一级轻型战列舰被定型为伏羲级。
实际上伏羲级和少昊号是大同小异的,不是资深海军研究人的话,普通人一般都分辨不出来。
既然都造了三艘的伏羲级轻型战列舰,那么航空母舰的建造自然是天经地义的,最初的计划中就是提出了两艘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
而海军内部对于如此建造新一代的航空母舰也是有着不同的分歧,陈绍宽等人认为继续建造两万五千吨的航空母舰最好,认为这种吨位的航空母舰在搭载飞机以及成本上能够达成最好的平衡,当然为了姓能的提升,适当把标准吨位放宽到两万七千吨左右就是非常适合的了。
用陈绍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载机量巨大,战斗力强悍,而且价格低廉……但是也有一部分航空派的将领认为,以前是受限于技术和条约限制,才不得不建造两万多吨的航空母舰,如今没有了技术限制也没有了条约的约束,那么自然是要建造更好更大的航空母舰了。
关时杰就是提出了大型装甲航空母舰的理论,认为航空母舰不但需要搭载更多的作战飞机,同样也需要大幅度提高防护能力,以求在作战中保持持续战斗力。
而这两方面的理论基本上都是根据中国海军这些年来的一次次演习中所得到的,关时杰认为在历次演习中,在对方也拥有航空母舰的时候,双方的发现距离往往是相同的,攻击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己方航空母舰起飞作战飞机攻击敌人航空母舰的时候,敌人的航空母舰也再起飞飞机攻击自己。而这个过程中,己方航空母舰会遭到敌人航空母舰的打击,这种情况下除了提高编队的整体防控能力外,也必须提高航空母舰自身的防护能力。不能说和前面的几次海军演习啊一样,这攻击飞机起飞后,不用多久对方的飞机也过来攻击了,而中国现有的航空母舰,包括最新的嵩山级在内的子身份防护力都是严重不足的,穿甲炸弹能够轻易的穿透飞行甲板,部分演习中甚至被穿透了机库甲板,最后被判定为全舰大火以及大规模的殉爆而失去战斗力,到了最后就算没有沉没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