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的内容。
一开始,刘浩也奇怪缘何如此,可后来仔细一想,才明白,这些人争夺的,可不是这些经典书籍,而是这些经典书籍的解说权力。
换言之,也就是‘文化最终解释权’!
也就是历史上未来汉武帝时期,儒家在董仲舒之时脱颖而出,成为‘独尊’的关键所在。
清楚了这些人的目的,刘浩反而淡然了许多,在他看来,这本身也是好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不如一锤定音来得实际一些,哪怕其中一些最终解释权是错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到了这会,他算是明白为何历史上秦始皇死后,作为宰相的李斯,缘何要答应赵高一起更改遗诏。
说白了,就是作为法家的李斯,哪怕拼着‘抗旨’也要维护自身法家在大秦中枢的权威罢了。
故而,在选择内心偏向‘仁政’,也就是公子扶苏之时,李斯宁愿选择‘胡亥’;
只不过,他还是低估了胡亥的无能,硬生生将原本法家的秩序之道,在胡亥和赵高的胡乱折腾之下,变成了‘法家暴政’,败得一塌涂地。
或许也是看透了本来缘由,刘浩感觉自己对法家的参悟更上一层,结合嬴政‘法约’和将来刘邦的‘黄老’,心中更是飒然一笑。
也不得不感叹刘邦的狡猾,所谓‘黄老之学’,也不过是假象耳。
汉承秦制,可不是一句话的事,而是实实在在之事也。
以‘黄老之学’包装一下,但其中的法家内核依旧没有改变,或者说,不过是将大秦‘战时法规’松动一些,变成了‘和平时期的法规’罢了。
可知,刘邦攻入咸阳之时,可是直接‘约法三章’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其内心依旧是真真正正的法家。
然可惜依旧是时代的局限性,难以在秦汉之时成就法典,一直到隋文帝杨坚之时,才出现了儒家文化圈之中通行的‘开皇律’。
这一通感悟在刘浩的脑海一一闪过,也使得他清晰的感觉出自己的法家修行瓶颈一一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