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些庆幸自己将美洲大陆高产量作物引进大明,在扫过朱棣深宫之内之时,他也发现了朱棣从南方引进了稻种,也在宫廷土地之中做着尝试,这一点,连他不得不承认朱棣的谨慎。
在返回观察刘邦和张良的布局,刘浩这才明白为何三人在将京城到天津卫铁路修建之后,立马就去搞蒸汽船只,现在看来,无论是刘邦还是张良,都早早就顶上了粮食问题。
他这才发现自己和古人之间最大的思维所在,作为一个现代人,口中说着粮食才是根本,可从来没有经历过粮食短缺的时代,也只会口上谈兵,而不是像刘邦、张良和朱棣那样真正将其作为根本性的问题。
他算是明白为何张良要将抵押给蒸汽机械锁定翻地机械,等初春到来,无用刘浩去想,也能明白接下来张良就该推出播种机乃至于收割机了。
大明帝国大规模的机械化道路,或许就真的不远矣。
封建时代,哪怕是朱元璋和朱棣再约束,有着大片土地的大地主、勋贵们也不在少数,这些人根本不缺钱,看到这样一个完全不需要劳动力的机械化作业,推广起来也将更容易许多。
整个大明帝国如今大约一个多亿人口,经过刘浩引入的玉米等种子,和他随手改善了的本土良种,养活他们却是一点问题没有。
而接下来大明帝国大规模基础建设也将抬上日程,换言之,大明帝国的工人数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会暴增,彻底的改变整个封建时代的结构主体。
这些改变,对大明帝国而言,才是真正恐怖的,也将是国力数十上百倍暴增的飞跃。
到了那时,或许才是朱棣大规模推广大明帝国武道的真正时期。
这些发现,刘浩也十分满意,他本就没有太多傲慢之心,知道自己错了也认,自然也乐得给予进一步的补偿。
而这个补偿,对朱棣而言,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哪怕是刘浩随手划过,也彻底改善了朱棣一家子的未来,举一个例子来说,未来的胖死的朱高煦,几乎就在刘浩随手划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