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身后还跟了三个跟班儿。本来是有四个的,但赵先生临时有急事,那个跟班儿架着马车带赵先生先走了。
这可给了映霞在天津撒欢儿,乱逛的机会,作为一个十kuai岁的年轻人,就算再成熟稳重,一连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被闷在一个火柴盒般大的罐头箱里,也得把人闷坏不可。
第一次出远门,还是到了外国租界里,映霞看什么都是新鲜的。洋气的胶皮人力车骨碌碌滚过,一头短发的洋人先生穿着西装,雪肤金发的外国女人穿着低胸短裙露着--
额--非礼勿视!映霞脸上爬满了红霞,连忙转头,旁边正有一个卖报的报童,看映霞一身宝蓝色绸衫,手中折扇乌木做就,后面还跟了几个跟班儿,就知道定是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赶忙过来推销报纸,口中快活地说:“卖报喽,卖报喽,先生买份报纸吧,新鲜出炉的《中国时报》!”
映霞后面跟着三个跟班儿呐,哪能让他近身,过去就把小孩子推了个踉跄,映霞看周围人都指着他们议论纷纷,觉得分外丢人,连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为了赔罪把孩子的报纸全都买了,看孩子高兴地走了,才过来训斥手下的:“你们都离我远一些,别一个个都跟跟屁虫似的,丢人都丢到千里之外的天津卫了!”
跟班儿们不敢不从,只得离得远远的,牢牢地盯着少爷。映霞把厚厚的报纸交给手下的,从里面抽出一份边走边读。
这份《中国时报》是英租界的“中国通”们办的,这时候报纸在中国还是个稀罕物什,康梁的戊戌变法还有两三年呢,大清朝没几个人能认识到报纸的重要性,有几分报纸也是洋人们办来自娱自乐,增添点文化氛围的。
映霞从山西老家来,从来没见过报纸,看这份报纸上图文相间,有趣的很,不觉有些入迷,又兼报纸是用英文书写的,看起来不免费力,所以就不曾看路。
走着走着,只闻见一阵香风袭来,他便与一个白衣的素雅女子撞了个满怀。
不要觉得乔映霞出现的突兀哟,我之前可铺垫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