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央穆为之居间。
凭借此等权利,他在为洋大人办事,分肥抽利之余,又广结官绅资源,为自己的仕途铺路,很快就被清朝授以上海道道员,从此走上飞黄腾达之路。
然而战争毕竟五十年过去了,英国在大清苦心经营五十年,手下党羽林立,再不是当年无人可用的门外汉。故而,要从英国人手里挣钱,小钱可以,大钱不易。
其次德国和美国洋行,因为都是刚刚进来,为了开辟市场,一般都把薪水提成开的很高,吸引了颇多人投奔,挣钱比较容易,仕途也还可以。
第三等就是做荷兰、葡萄牙这类西洋的小国的买办了,和英德美相比,国小民穷,贸易量比较少,但总算是跟着“洋大人”办事的,是中国的“高等华民”,说出去还算体面。
最次一等的才是穆炳洋这类日本买办,这时甲午战争还早着呢,大清还以天朝上国自居,把日本当藩属国呢。给一个奴才当奴才,这多少有点掉份儿。
更何况日本人也不如西洋诸国“文明”。
在西洋国家做买办,人家虽然也看不起你,但多少还有点唯才是举,把你当合作伙伴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真的有才能,做到大买办的位置,手底下甚至可以驱策几个红毛绿眼的外国人过过瘾。
但是日本人可就不这样了,对待买办如同对待下人,动辄呵斥、打骂不说,还管得甚微精刮,做账极细,半点油水都不准捞。每到买办们聚会时,穆炳洋都要吐槽一番,倒了八辈子血霉才给小日本当差。
然而,他虽然这样吐槽,如果你让他辞去这份工作,那也是万万不能的。
理想状况下,买办自然分为三六九等,人都向往高处去,这也无可厚非。可是实际情况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在西洋人的洋行里早就结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关系网络。若非有重要人物介绍,一般人根本就进不去,更遑论混到大买办那一地步了,没有后台,根本就是难如登天。
所以,对于做西洋人的买办这件事,穆炳洋早就死心了。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