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写《再说胡同》一文时统计,1980年北京街巷胡同总数为六千零二十九条,其中胡同为一千三百二十条。
北京胡同有多少?这么简单的问题,答案有多少,我也不敢说谁统计不对,因为各个所根据的资料不一样,反映的数字也不一样,所以答案就会不同了。
你说哪个对?我看都对。北京变化更大,胡同在一天天减少,有的建了居民小区,有的建了许多新路,有的胡同夷为平地,盖起了商厦和办公大楼,我想许多胡同已有三匹百年历史了,要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就应该保护北京的胡同,但愿它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从此绝灭!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三倍多。新建各类房屋面积,相当于建了10个旧北京城。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先后划定了三批,共三十三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南闹市口、东四头条至八条、西四北头条至八条等,另外2003年,皇城整体被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多成棋盘式格局。
与井关系密切
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从大都的实际看,胡同与井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先从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的,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这么几个: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场命名的等等。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