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作弊,暖春还好,要是春寒料峭之时到了晚间冷风这么一灌那滋味可是相当的难受,冻死在考场的考生也不是没有,而且你还要忍受某些气味,倒算得上是一场全面的考验。
科举制度能选拔出自己需要的人才吗?李从嘉不是不信而是不敢全信,争天下和守成完全是两个概念,假设在国家安定四海清平之时他需要的可能是包拯、张居正、王安石这样的名臣治理江山,但要争霸天下他要的则是郭奉孝,庞士元,赵普,刘伯温此般的人物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赵刘二人没听说有什么功名,而鬼才和凤雏按照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和描述估计也不是什么考科举的人才,至于荀文若诸葛孔明这般的全才就更是可遇不可求了。要真是听说有这样的人才在,别说是三顾茅庐,就算是三顾茅厕李从嘉也定要争取。
这一届的主考官是六皇子的老师冯延巳,户部、礼部和吏部都要参与其中,这厚厚的一摞考生履历就是李从嘉下午从户部抄来的,眼下没有复印机,一切都得靠手抄,光是如此多的资料便费了十余名书吏两天的时间。参加会试的考生都经过县乡的选拔,在他们的履历中也会有先生或是考官的评语,六皇子最为看重的便是此处。
一般而言大人物在幼时或是少年之时都会有些异于常人的表现,刘玄德飞鸡走狗,曹孟德狡诈多变,最过分的他还伙同袁绍抢过别人家的新娘。远的不说再看近代,凡是英雄人物少年时基本上没有一个老实的。想想也对,争衡天下需要的是计谋巧变不落窠臼,经义文章则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二者在本质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为了不放过一个人才,六皇子是拿这些履历当作公司报表来看的,一字一句细致无比,不过直到凌晨看得眼珠子都快突出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现,多半是一些官样文章,最多在字眼上弄些心机罢了。当然六皇子是不会半途而废的,已经花了那么多功夫了,说不定坚持下去就有回报,先小睡一会儿,晚上还得继续熬着了。
迷迷糊糊之间李从嘉似乎看见了周瑜,看见了岳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