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的地:他在郑氏的学堂里又找到了郑知庆的尸首。这个走路一瘸一拐却令整个潞县人都敬仰的老人,连死都死在了他最喜欢的地方。唯一令宋君鸿稍觉好受的是:在这里他也没有寻找到母亲和妹妹的尸首。[关于故事里的几个人物最后的结局]郑知庆篇“呼哧”、“呼哧”、“呼哧”,每一次呼吸都像是破风箱被拉动一样的沉重,郑知庆感觉自己的肺像是要被鼓裂了似的难受。但就算这样他还是又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猛的收回弯刀,在已经被他用臂弯扼紧的士兵脖子上一拉,溅射的血雾便飞出五尺多远。周围正欲围上来的十几个金兵都纷纷止住了脚步,踌躇着不敢上前。当他们闯进这个学堂并嬉笑着砍翻了几个学童时,并没有预料到这位急忙赶来但看起来又老又瘦的老人会像只被突然惊醒的老狮子一样变得愤怒和危险。郑知庆的半边脸上都是血污,他原本高束的发髻也早已散乱不堪,几缕灰白的头发在风中凌乱的飞舞着。他的身子一个趔趄,但很快又站定了,咬牙把佝偻着的身子慢慢一点点的挺直,轻蔑的看着眼前紧张围峙的金兵们,“怎么了,不敢上来了吗?我已经杀了你们十七个人,我还可以再杀你们十七个!”金兵们惊悸的互相对望着,在后面押阵的百夫长气得骂了句“懦夫!”一跺脚回身吼道:“弓箭手上!”前面的士兵终于惊惶地散开,给换上来的弓箭手们让出了一片开阔的射击地带。郑知庆看着那些搭在弓臂上慢慢拉动的箭矢突然不可抑制的笑了起来,真好!好像又回到了从前那个和战友们一起攻城拔寨的时侯。于是这个多年来以温文儒雅著称的老夫子临终前却像一个粗野的大头兵一样地大吼:“来吧,小崽子们!”百夫长的手猛的挥下,呼啸的箭雨铺天盖地而来!××××××战后重建时,潞县的县志上曾如此评价这位老人生命中最后的一次奋武:求仁得仁!而当宋君鸿翻阅到这一页时,幽幽的说了句:其实我的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将军,并且在骨子里一直不曾退役,他即使站在三尺讲台上也总像面对千军万马那样挥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