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老们才明白这是“掌对外交往之事”。
虽然明朝已经有了明确的“外国”概念,并在正式文本如奏疏中使用,然而“天下四方,王土王臣”的概念仍旧深系在传统士大夫心中。由此而产生的宗藩体系,实在很难以“内外”来区分。
譬如中国与朝鲜,可以名为外国,但朝鲜实际为藩国,大明是宗主国,派去的使者为天使,册封其国王等礼制一切尽如国内册封亲王。
这算是外交内交
而“交通”在此时并没有人、货运输之意,只有相互通达之说。那些大学士们理所当然选用了“交通”一词,并且十分好奇皇太子殿下为何有如此通达透彻的词不用,却生造一个“外交”出来。
“父皇,如今泰西之人已经到了我大明,我大明之人前往泰西未尝远也。到时候自然得设常驻之使者,以免蛮异之国苛待我民。”朱慈烺道:“我尝咨以汤先生,言说泰西有大国者十数,小邦者数十,颇有我国先秦时候模样。到时候一国派遣一使,便是一个大部了。”
崇祯见过利玛窦进献的《天下万国全舆图》,知道九州之外复有九州,天下国家众多。想想若真有上百个国家,各派一个大使就有上百人,的确是一个大部了。
朱慈烺见崇祯再不多问,知道礼部这边大致就算过去了,便继续道:“兵部固有之职不变,只是会同馆归于交通总署,各地驿站传舍,全都分离出来。”
听到裁撤驿站这等事,崇祯眉心跳了跳。
若不是当初裁撤驿站,害得驿卒李闯失业无个着落,哪里能有后来的“闯祸”
“驿站传舍制度,承袭于周。”朱慈烺道:“其中若是细分,又有两块。其一是消息传递,其二是往来食宿供给。儿臣是想将消息传递这一项,独作为邮传寺。”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崇祯随口背出《孟子》中的章句,点头道:“顾名思义,可也。”
朱慈烺在提出搞全国邮传的时候,几位阁老都觉得没有必要,而且浪费钱粮。见皇帝对此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