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书 > 历史军事 > 金鳞开 > 七一七 火器之争

七一七 火器之争(3 / 5)

若是反对,那就是大明的忠臣,还要看他为何反对。回答影响社会治安,不利于官府治理的,可见其人是以劳心者自居,可试以部院,留为京官,但终身亦不过五品、四品的格局。

若想执掌部务,直达三品显贵,则必须看出:这其实文武之争。

寄情于物,人之常理。只要这杆火铳放在家里,此人这辈子无论居于何等岗位,处于何等阶层,都不会忘记自己当过兵,始终会有武人的烙印。若是没有这杆火铳,时间则会慢慢刷洗这份记忆。

张荏已经做到了正四品,过两年升三品显贵也是当仁不让,他已经能够摸到了这层。

换作阁老们来看,却能看得更深。

这杆黝黑的火铳,其实还是君权与政权之争的关键。

虽然满天下的人都深信:君权即为政权。实际上大明从成祖设立内阁之后,君权和政权就已经分离了。从仁宣之治到严嵩乱政,都是政权不断从皇帝转移到内阁的过程,直到徐阶挂出条幅:“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竟然没人觉得不妥。

在徐阁老看来,皇帝只需“威福”,而政务却是诸司的,至于人事权和司法裁判权,更要“还诸公论”。

崇祯皇帝是万历皇帝之后唯一一个有意识夺回政权的皇帝,但他能够想到的手段只是“换人”。国变之前十七年,凡五十相,破了大明的记录,敲碎了武将对文官重臣的依附关系,同时也失去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权。

年轻的隆景皇帝借着国变的特殊时期,将军权、政权统摄一身。即便迫不得己放些治政之权给文官,但军权却是始终紧握不放。武官们有了皇帝的金大腿可抱,谁还去依附文官

携铳退役则是一个将举国青壮之人打上武人烙印的手段,让他们始终牢记自己的武人身份,哪怕日后进学,成了博士。始终不会忘记军旅生涯,不会忘记在军中受到的绝对忠于皇帝的教育。

回到张友全的案子上。

如果认为张友全应当杀人偿命

最新小说: 东宫娇妾 我一个考古的,怎么就权倾朝野了? 穿越之,小曼娘暴力驯夫 不许招惹阴湿男鬼 替嫁太子妃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城南政北 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 南城亡事 1937:我的玩家是第四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