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最终,还是由嬴渊做了总结,“这场战争,是时候该到此为止了,一旦继续冒进,不仅会增加战争的风险,还很有可能让廉颇孤注一掷,逐个击破蒙恬所设下的防线,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将赵国逼得太紧了,整个赵国上下,君臣一心。
在这种时候伐赵,明显不是明智之举,虽说燕国也已经开始与赵将赵葱、颜聚等人交战,但那个燕丹,说到底只是想收复失地而已,他也不想与赵国全面开战,毕竟,赵国灭绝,对于燕国来说,并无任何好处。”
他的意思是说,赵国面临此等危险境地,君臣上下肯定是一条心了,可谓毫无破绽,一旦继续冒进,那就是国战,人力、财力、物力,都要持续增加,就这还不一定能将赵国拿下,更何况还有廉颇在。
燕国那边一旦看到秦国有灭绝赵国的念头,肯定不会遂了秦国的愿,保不齐还会与赵国合谋。
到了那个时候,秦国骑虎难下,得不偿失。
总结就一句话,现在就对赵国发动大的战争,明显不是好时机。
熟知历史走向的嬴渊心里很清楚,赵王偃,在明年就会死。
现在都十一月了,他还能活多久?
只要他一死,赵国上下必然大乱。
到时候可以趁机再去夺得赵国的一些城镇,慢慢蚕食。
等灭了韩国以后,秦国的土地就与赵国接壤了,到了那一刻,可以从多方出兵攻打赵国。
不至困于寿陵一带的那一条路线。
“你们怎么看?”嬴政问向他人。
得到的回答,在这一刻出奇一致。
这个时候,嬴政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他不需要嬴渊来帮他做出决定。
真正做出决断的那个人,应该是他。
事情已经盖棺而论,嬴政自然也没有继续让他们讨论下去的念头了,对于赵国的事情,的确是要趁早结束,才符合秦国自身的利益需求。
当众人散去之后,嬴政特意将嬴渊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