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不一味地认为被俘或是向敌方投降,是一种软弱,或是令人可憎的表现,毕竟被俘或是一时的投降,都有着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在里面。不能忽视的是,不管是在被俘者,还是在选择了一时向敌方投降者的中间,同样也会诞生出一个又一个的英雄。
因此,看一个战士,甚至可以说是看一个人活的是否够格,不在于他们的一时所呈现来的某些错误的表象,而是在于他的内心。
具体到日军官兵的战斗意志,就很值得我们研究。
而自二十一日开始的愈激烈的‘清泉池’的夺水之战,更是将日军的顽强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最初,尽管已经断炊几日,但身体嬴弱,意志刚强的日军却还是能在大白天里就把整连,乃至整营的波浪似攻击,投向我四号、五号和六号三个小高地,目的只是为了能够换取到一点儿‘清泉池’的水。
当意识到这种战术所带来的收获与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过悬殊之后,日军又转而采取了大规模的夜间猛攻,小股转移我军视线的冲锋,及一拨一拨不停地偷水等战术……
对于日军的顽强,有人说他们是中了德川幕府的毒害
。但在我看来,在很多日军官兵的身上,其实更多地是承袭了他们的先辈们的尚武精神。所谓的武士道,难道不是一种人的风骨和精神的体现?”
崔成林说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他麾下的每一名将士,都能够拥有一种身体可以被折弯,但意志却永远不倒的铮铮铁骨之精神。
为了这个目的,在十九日日军彻底放弃了一切进攻企图,仅仅只是为了饥饿和干渴而做着最后的挣扎的时候,崔成林将麾下的将士们所组成的一批又一批的“观摩学习团”,轮班派上了西南防御线的四号、五号和六号高地,并于将士们一起,在这三个呈环形拱卫着“清泉池”的高地上,居高临下地实地观摩日军官兵的那种敢与任何困难去抗争的,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切身体验日军的各种战略战术。
其实,并非败军就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