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蓝了、路也好走了。笼罩了近十天的阴霾,烟消云散了。
。。。。。。
家里的事基本安排好了,剩下重要的是招揽人才。
林毅目前仅有的人才是铁匠铺的几个工匠,这几个人可以直接转过来。尽管这个铁匠铺是夏鹏轩当时收来的,但是,林毅相信夏鹏轩会同意转过来的。
还有像窑上的张老三等人,只能临时借用来指导炼铁,暂时还不能转来。因为,那边的生意还需要。
铁匠铺的张狗娃、吴三和几个徒弟搬过来了,每家给分配了一套房子。大伙自然很满意,不光是房子,地位提高了,这才重要。
工匠不够,上课的老师也不够,研究人员更是没有。
林毅想不出好的快速招揽人才的办法,只好贴招聘启事了。
招聘启事的基本内容是:
招工匠十名,年龄三十岁以上,识不识字不限。各类工匠均可,现场操作考试,可带上自己的作品。月银底薪五两,视技能和成果别有奖励。
招授课先生五到十名,年龄二十到三十岁,喜欢杂学者优先。月银五两。
以上两项,试用期三个月,正式录用后提供住房一套。
授课先生,也就是老师,之所以要求年龄不超过三十岁,主要是怕年龄太大的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僵化。
工匠则不同,主要是手艺,往往年龄大点的手艺更好。
这个条件算相当有吸引的了,当前,最好的工匠,月银也不过二两银子。五两已经是高薪了,还不说另有奖励。
中国历史上相当一段时期,工匠的地位低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这种思想的写照。
读书,并没有错。但不能读死书、不能只读某一方面的书,更不能否定其它技术的作用。要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后世的这句话,更经典。
中华民族曾经长时间只尊孔孟之道,只读四书五经的历史,严重的制约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