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高丽一役,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唐军战士死者几千人,战马死者十之七、八。
此次征高丽,不可谓准备不充分。李世民一开始就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不可谓不正确。以“拯救者”之势师出征,不可谓不正义。
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受阻于安市,久攻不下,最后因“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于九月撤军而返,征伐高丽以失败告终。
原因是多的,比如:在人和方面未能将笼络人心坚持到底。
历来战争以攻心为上。开始时李世在收络高丽人心方面做得很好,在攻辽东时“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李世民“怒其反覆,令军中曰:“得城当悉以人、赏战士。”后白岩城归降,李世勣帅甲士数十人请命:“士卒所以争冒矢、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
李世民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
白岩城中百姓赖此得以幸免。
并且李世民还“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粮仗,任其所之。
可惜李世民却未能善始善终。在驻哗山战役中李世民“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使得“高丽举国大骇”。后来进攻安市时“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乘城鼓噪,上怒,世勣请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此威胁之言被“安市人闻之,益坚守”
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做困兽之斗,使得唐军久攻不下,以弹丸小城硬将唐军拖入冬季,被迫撤军。
李世民驻哗山战役后杀降,在攻安市时又威胁屠城,这些举动使其由“拯救者”变成变了成不折不扣的“侵略者”激起高丽的激烈反抗,对整个战局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