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也同样知道这点,连续勒令兖州的军力攻打南阳,可惜其力也有限,大部分主力都在北方的他,在中原的十几万将士全部加起来,也很难对张合把守的南阳造成太大威胁,八万青龙军团将士众志成城,令其几次进军都遭到巨大损失。
四月末,困守会稽数月的吴国残军再也无力抵挡,凌统和朱然等诸多吴国大将率部突围失败,余下的大部兵士投降,只剩下千余亲信随他们退入山阴县城。
这还是赵云遵从王旭出征前的嘱咐,在不影响战争形势的情况下能放则放,尽量不杀吴国将领,因而没有下令放箭,有意控制,不然这几个吴国大将根本就没有幸存的机会。
随后,徐庶率万人留驻山阴,赵云则率主力兵进丹阳。
至此,吴国主力在丹阳遭到重重围困,西有楚国北路大军,南有楚国中路大军,东有楚国南路大军,形势汲汲可危。同时,楚国持续派入大量官员,开始接掌扬州,交州军则全面分派各地,暂时负责地方的稳定。
吴国残存主力在丹阳进行着最后的抵抗,期待北方魏国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获得一线生机。
可现实是,楚国的北方防线比起他们来说,可以抵抗的时间绝对更久,这是当前的客观形势和实力所决定的。
五月中旬,陆逊率海云军团以压倒性优势,在建业西部的江面彻底击破吴国水师残部,并随之开赴建业。
吴军前线主力被迫再度撤军,放弃了最后一道有利防御地带。
楚国三路大军在郭嘉的严格监督下,并未因胜利在望而轻慢,不疾不徐,各路各军彼此呼应,层层叠叠地有序推进,就彷如水波荡漾一般,一层接一层,既能彼此推动,又让吴国的伏击计划难以奏效,可谓充分利用了有利局面和绝对的兵力优势。且吴国多年来的发展使得道路四通八达,这也为此行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六月,位于丹阳北部江岸的吴都建业遭到重重围困,主力大军集结城外,众吴国虎将头绑白巾,欲决死一战。
可事实上,吴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