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教育体系还是很健全的!这也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一直记挂的一个大方向。一个国家要强大,首先在于教育。就是他从现代弄来再多的先进科技,没有人去推行,也是徒劳功!
从明太祖朱元璋手里,就非常重视教育!
早在明朝立国之前,就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将元朝集庆路儒学改为国子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建国之后,又在地方建立了府、州、县学。此外,还有各种儒学及宗学、社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校制度。
为了实现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江山永固,自洪武朱元璋皇帝之后,将教育作为基本国策纳入其建国治国方略之中。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定位为“育才”与“教化”,通过构建以套较为完整、实用的教育制度践行学校教育功能。
明中期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僵化,科举弊端逐渐显露,举子们往往不是潜心攻读经书。而仅视官学为取得应试资格的场所。
官学衰落,变成科举的附庸,学校“养士”的职能发生了异化,学校有名实。时至明末,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一批教育思想家在抨击封建**政治制度。
批判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空疏学风的同时,提出了种种教育改革的主张,藉此拓展学校教育的功能。
指出学校除“养士”外,还应担负起参与时政、针贬时弊的政治重任!
由于深感理学的衰败腐朽,尤其是虚学风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他们一致强调学以经世致用的为学宗旨,反对空谈性命,强调经世济国!
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弊端,黄宗羲提出社会教育的主张,指出学校负有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
黄宗羲、顾炎武还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危害!并提出了选拔人才的改革建议。所有对学校教育功能提出的设想,不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阅历,足够他能够自己推行改革,当然也会照着他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