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个人”的。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只要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勋贵子弟和一般勋贵子弟这个家族的利益就不会受损。也就是说还有相当数量的庸碌勋贵子弟会由于“家族”原因而脱离“反对派”加入到“支持派”和“骑墙派”之中,这无形之中又进一步的减小了“反对派”的实力。
还有不要忘了,商鞅变法中有一条“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着又无形之中进一步减小了变法的阻力。
就这样,以商鞅为首的“变法派”拉拢了旧有利益阶层中的精英勋贵子弟,分化了旧有利益阶层中的一般勋贵子弟,接下来只要打击旧有利益阶层中的“顽固分子”,那么剩下没本事的庸碌人士又能成什么事呢?
可以说,这是由于对旧有利益阶层的分化和新兴利益阶层的确立,商鞅变法才能得以成功。
而其他的变法呢?
的确,从变法措施上来看,这些变法都是“利国利民”的,但是他们对旧有的利益阶层采取的是“不问情由一棒子打死”的策略,而同时那些变法者又没有培养起足以与旧有利益阶层抗衡的新兴利益阶层。因此,当变法者本身不能再维持新法的时候旧有利益阶层的反扑会一点阻力都没有。变法自然也会失败。
在正统教育中商鞅被杀是由于“旧有势力的反扑”。
崇祯皇帝朱由检觉得,秦惠王之所以会对商鞅“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是由于商鞅和秦惠王之间的“私人恩怨”而不是什么“旧有势力的反扑”之类的“政治斗争”。
如果商鞅被杀真的是由于“旧有势力的反扑”那么“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必然会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新法也必然会处于“时废时存”的状态之下。即便没有出现“新法时废时存”这种现象但是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必然会导致很多人被杀。
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这个现象。
正统教育中以一句“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把这个问题轻松的“河蟹”掉了。
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