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确实无可抵挡,只要皇帝下定决心,不畏污名,文官集团在重压下根本无还手之力。
孙承宗震惊之后,也重新审视自己的这个学生。不得不说,少年皇帝的所作所为,颇有太祖、成祖的遗风。
等到孙承宗被重用,成为兵部尚书,入阁参政,他才发现大明的兵政之弊,有多么触目惊心,大明的财政又有多么捉襟见肘。
连饷粮都难以保证,又如何能让前线官兵拼命作战,争取胜利?
接任兵部尚书的几个月,是孙承宗最为忙碌和焦虑的时间。辽东战事,奢安叛乱,需要钱粮物资、武器装备的文书不断,都需要他筹措安排。
可户部没钱,就是没钱。孙承宗知道财政有些不敷,但没想到会这般窘迫。
这就是大明?有着亿万子民,有着无边土地,勋贵、官员、生员、士绅、商贾个个过得滋润无比,藩属国敬仰朝觐的天朝上国?
内帑!少年皇帝毫不犹豫地拿出了私房钱,打胜仗的赏银,足额的军饷,充足的粮草物资,还有几乎等于重建的兵器火药局,全部予以解决……
孙承宗看着青年皇帝微皱的愁眉,强自收起了复杂的思绪,拱手道:“万岁勿忧,以微臣之见,察哈尔部东移,也未必会有太大的影响。”
朱由校苦笑了一下,没有说话,静等着孙老师给他分析解惑。
“东虏固然要灭,西虏自相残杀,于我大明也甚为有利。依辽东现在的形势,察哈尔部若逼迫其他诸部,如喀尔喀,他们势穷投奔,是选大明,还是选东虏……”
孙承宗看来是有过研究,并且是本着大明人的思维,建奴叛明该灭,蒙古诸部也不是大明真正的朋友。
朱由校眨着眼睛耐心听着,孙承宗是当时大多数明人的想法。就象历史上,崇祯趁着草原遇天灾,断绝市赏和马市,要饿死蒙古诸部一样一样的。
按理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大明与蒙古诸部战和不定,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朱由校并不认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