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两个,另一个叫向佐的男同学,已经移民新西兰,只是“客居”在北京,是个典型的书呆子,从小话就不多。所以,王道明就作为最大城市来的代表。
高中毕业之后,王道明就离开了南方开始北漂,平时与同学们基本就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同学会之前,才被辗转联系上。于是,王道明竟成了酒桌上的“明星”,接受着诸位同学的敬酒;同时,他也搜肠刮肚的,将他在京城所听闻的各种的“内部消息”,带有炫耀成分的,夸张的侃侃而谈。
慕容兰对于这样的场合很从容,还帮王道明挡了不少酒,一看就是那种,出入主流酒场的老手了,言语温情而得体,态度果决而谦和,劝酒的套话听着恭敬礼让,而又不失奔放的豪情。
酒桌上,王道明才知道,慕容兰已经是当地政府一个委办局,专管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咨询与立项审批的,专家型技术官员了。
王道明的目光,从聚餐那一刻的开始,就一直时不时的聚焦在慕容兰的身上;他发现,在慕容兰的身上,确实有一种他从所未见过的,“三温暖”式的魅力——温情中透着泼辣;温雅中带着豪放;温柔中带着果断。
王道明热乎乎的脑袋暗自嘲笑着:“这也许,只有在体制内‘厮混’的女性,才独具有的魅力;要不怎么说,体制内贪污腐化分子,总会有‘跟异性通奸’的罪名呢!哈哈,谁抗拒的了呢?!”。
王道明之所以能混到京城,当然有他过人的地方;但最被他自己得意的,就是他自认为,他是一个爱思考不安于现状的人。
王道明在酒桌上,暗自的观察着,这些十五六年前,从初中到高中一起长大的伙伴们:现在虽正值人生的壮年,但社会地位、生活品相也基本分出了三六九等。
王道明观察总结一下:同学的阶层大概分出了四种人,同学的话题大概围绕着三个层次展开。
一类是精英型;俗话说就是混得不错的人,包括有了一定的权力地位和财富积累,有了处长、局长的称谓,或着是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