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儿见过姑父。”张明明也不问林如海深夜找人的原因,只见礼就是。
如此一来,林如海更加高看了他几分。
“你我姑侄客气做什么。”
古人说话比较含蓄,文人含蓄更甚。但此时林如海已经感觉到自己身体不是那么好了,又深陷在江南怕是连命都保不住,也就懒得跟张明明再客气。
“我听你姑妈说,往日里你就跟着二舅兄处理些杂事,你如今也娶了妻,就没什么想法吗?”
张明明不是真的贾琏,对于林如海问什么他都不会奇怪。
“我们家有蒙荫的资格,到时候我老爷多跑几次就成了。”
反正不会去参加科举,就是这个意思了。
林如海当然也没有让贾琏科举的意思,不过,他还是有点可惜,在他看来,贾琏实在是一个科举的好苗子。
记忆力好,头脑灵活,还能举一反三。这实在是多少老师都盼望的学生啊!
“你若肯下苦功夫,我保你进二甲呢。”林如海这话就纯粹是在试探了。
张明明立刻就苦着脸,“姑父,我从小就不喜读书,您怎么就能确定我如今就念得下去呢?”
林如海作为一个学霸,从来没有过厌学的情绪,但他昔日的同窗们有比张明明还要厌学的,想到年轻时候的趣事,他都忍不住笑出来。
“你呀!须知这蒙荫得来的官职,想要往上升可就难了。”
张明明能不知道这些吗?他不愿意科举一方面确实因为自己不想吃那个苦头,另一方面就是不想在此时出头。
荣国府在军中,尤其是在平安州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若张明明真的科举入仕,那才是比蒙荫还要难走,说不得权力交替之时就要被推出来做了炮灰。
张明明觉得自己有能力,而林如海确实也值得拉他一把,就直言道:“荣国府在军中的影响力依然还有一点,所以我这一辈是肯定不能科举入仕,只能等换了天,看下一辈如何了。”
官场的倾轧和朝堂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