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房的大师父也舍不得舍弃一道出彩的素斋,他咬牙去找了之前给张明明和王熙凤引路的老僧。
大师父先向老僧询问了张明明夫妇的性情如何,老僧回答他看着两人都是性情和善之辈。
大师父这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还问道:“您觉得咱们要是去向世子夫妇讨要方子可能成功?”
老僧哪里知道呢,不过他也觉得大概率是不会成功的。
风俗就是如此,哪怕是寻常百姓家,谁家做什么东西出彩了,也恨不得方子丝毫不泄露,能传个上百年呢,更何况是荣国府那样的簪缨世家呢。
“老衲劝你还是息了心思,就算是世子夫妇当真和善,那人家家里的方子可都是要传世的,哪里就会轻易传出去了。”
道理大师父早就知道了,他不过是垂死挣扎一番,老僧都这么说了,他也只能息了心思。
只是还是觉得非常可惜:“这京郊的寺庙道观本来就不少,像是前朝所建的天齐庙,如今还是香火鼎盛,靠的是庙里僧人的一手好医术。”
“北门外其他寺庙不必说,单说供奉了洛神的水仙庵,还有贾家的家庙铁槛寺和水月寺。人家都是受贾家供奉,根本不缺香火。”
“还有像是清虚观和玄真观这样的地方,人家虽然是道观,跟咱们不一样,但是位置好呀,咱们这离城二十多里的,能有香火全靠后面一池荷花跟前面一颗银杏。”
“这要是再没什么出彩的地方,怕是咱们就连如今的香火也很难保住了。”
潭柘寺也算是历史悠久的寺庙,只是当时建立的时候也是别家的家庙,就是现在还有人家的阴宅在呢。
只是如今好不容易靠着荷花跟银杏有了不少香火,谁也不想再回到过去那种只能啃个冷馒头的时候。
老僧听了也是心有戚戚,他本是这山下一个农家子,少年时家里实在是无以为继,这才托身潭柘寺出了家。
早些年的潭柘寺可远不如如今这般景象,那可是连个冷馒头都很少能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