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儿怎么来了?”孙太夫人边说边冲吴氏招手:“来,坐到我身旁来。”
吴氏也不是个扭捏之人,冲孙太夫人行礼问过安后就直奔主题:“母亲,实不相瞒,儿媳此番前来求见母亲,是想厚颜替鸣哥儿求娶咱家姑娘……”
吴氏望着孙太夫人的一双眼满是期望。
也难怪她对自家侄子的亲事满怀期望,毕竟这是她娘家那头仅存的血骨,是她唯一的娘家人,也是振兴吴家的唯一希望———吴氏娘家那头人丁也不兴旺,数年前更是因一场意外的天灾,吴氏至亲之人一夜之间全都没了,只余下母亲和长兄之子吴一鸣。
吴氏祖孙无依无靠、只能前来投靠吴氏,吴氏在孙家的帮助下,帮着吴氏祖孙在济州置办了一处三进三出的宅院,又将吴家仅剩的家业全都迁移到济州,借孙家之势寻了得力的管事帮着管着,只让吴一鸣安心读书,将来好考取功、振兴门楣。
吴氏对唯一的侄子十分上心,不但求孙太夫人替他寻了名师,平日里更是时常亲自督促、考校他的课业。
吴一鸣倒也不负姑母所望,十七岁便通过乡试中了秀才;三年后又顺利通过省试中了举人。
吴氏一心想让吴一鸣振兴吴家,打从吴一鸣中了举人后,便开始替他物色合适的人家,想要替他说一门对他今后仕途有助的亲事。可惜吴一鸣虽已不是白身,但家底到底太过单薄了些,吴氏相中的人家大多瞧不上吴家。
吴氏思来想去,认为吴一鸣最有可能娶到,且家世不错的妻子只有孙家姑娘,其余人家,即便是家世比孙家低上一两等的,怕是都瞧不上吴一鸣。
吴一鸣是吴家唯一的血脉,吴氏自是希望他的妻族强大,所以才会硬着头皮前来求孙太夫人。希望孙太夫人能够看在她替孙三老爷守了十几年寡,决心替孙家再挣一座贞节牌坊的份上,许一个孙家姑娘给吴一鸣为妻。
孙太夫人微微眯起双眼,状似随意的转动手里那串佛珠,内心却不动声色的思忖起来:孙家最缺的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