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最少长达十丈。其中一半有可能在人门主道的急流当中。
越想越觉得此事不可实现,连说了三声:“难!难!难!”
李威没有作声,肯定会难的,否则问题不会拖到现在,等自己来解决。
脑海里在转过千般的想法,想过腐蚀法,随即摇头。又想过压强爆炸法,也就是挖一坑,注水,上以木板覆之,再浇灌铁水密封。下面掘坑焚烧,利用水蒸汽的压强,裂开巨石。不过想了一想,最后结果多半要么下面烧坑薄石裂开,要么将上面覆盖挤开,对整体的巨石依然无能为力。这一条办法又是否决。
但心中肯定是不甘的,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说掌握多少知识,总比这时代的人知道更多的科学原理。又能集全国之力,难道真没有一个办法?就看着栈道在沉思,一艘船又战战兢兢而来,纤夫在喊着号子,佝偻着腰,用力的拉纤。当时修建这条栈道时,也有朴素的科学原理,借着山势,寻找突出的山崖,然后凿出一个个凹形坑,中间中空的地方铺以木板相联。并不全部是悬空的,那样出事率更高。因此高低不平,时不时纤夫的身影没进凹形断崖里,象是一张张巨大的嘴巴,将这些纤夫吞没。
于是又说道:“就是难,也要想办法。千古之事,在今一举!”
说完了离开,又寻访了一下附近的村寨。天色渐晚,回到陕州。刚进陕州城,就有衙役将邸报送来。是阎立本替李威找的相关丹水资料,用快马送达陕州的。
这段资料很冷门,也说明阎立本用心了。当然,不是刘仁轨他们不用心,而是对此是外行汉,想帮忙都帮不上去。
李威打开一看,多是图籍,然后有一段话吸引了他。
还是西汉时的事,大司农郑当发卒数万人,水工徐伯督开凿的一条长安漕渠。三年而成,此渠长达三百里,初以灞水为源,又在西京西南凿昆明池,既可练水军,又可通舟船。池成后,引水东出,是谓昆明渠。导致灞水一分为二,一支北注渭水,一支横绝灞河,与通向黄河的漕渠相接。但汉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