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南北,南北是两个体系,天气各不相同。不可能岭北干旱,岭也干旱。其实过了秦岭,往南去等于是南方,干旱的气候很少,倒是经常发涝灾。这条新渠一修,等于是替国家准备了一个大仓库。真正的功莫大矣。
但难度有可能会更大,国家的财力又有限,因为心中怏怏,动不力足。
看了看,说道:“还是要亲自去看。”
李威点了一下头,又喊来一个侍卫,说道:“你立即返回京城,让京城商人邹凤炽到商州等孤。”
前年鼓励商人运粮进入关中,邹凤炽有钱嘛,因此出了很多的力。于是得到了一个不痛不痒的男爵。可在许多大儒反对之下,得到了这个爵位后,人们反而因此更鄙之。几个得到爵位的商人心中皆是不乐。
李威也听说了,心中只是叹惜一声。没有让这些大儒们成功,也等于成功了。以后国家再有事,想动援商人出钱出力,很困难了。但邹凤炽当时调粮时,就是从丹水入商,由商州入京的。对这条道路应当比较熟悉。
第二天就离开陕州,直奔商州,没有到商州州城,而是在洛水上游与丹水上游转悠。想要通航,必须增加水源,与郑当渠一个原理,郑当渠也是汇合了多少水源,才壮大郑当渠的。可也不是那么简单,引来水源,固是壮大了水位。但这些水源皆是秦岭上游,枯水时无水,涨水时水势浩大,甚至还时有山洪爆发。一条水源山洪爆发了,几条水源会有什么威力?航行想都不要想了,甚至连下游许多庄稼都被淹没。因此,还要兴修原始的水坝。水大通过水闸将洪水泄出故道。
还有切断水源后,故道下游的农田灌溉又怎么办?
这倒不是紧要问题,地图上看,这些水流离得不远,可实际看,离得很远,那怕不远,隔了几座山,又没有山谷相联,只能望洋兴叹了。因此,需要做实地考察。
在大山转了四五天后,到了商州。
邹凤炽早在等候了,一个肥肥胖胖的富态商人。
等他施过礼后,李威让他坐下来,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