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命运起起落落谁说得清楚,恰如史浩一般,便在一一六三年之时就任过了右相,奈何那时候张俊的风头正劲,又是赵昚急于北伐恢复之秋,他是儒臣,且时而持“反对意见”,自然不是太受重视。
曾记得那时候,张俊一味激进,他则显得老沉持重,与之辩驳,说“先为备守,是谓良规。议战议和,在彼不在此”……其实倒不是他怕战,更不能说他是“主和派”,只是在这个忠臣的心底,把大宋的客观情况看的极为清楚,他并不畏惧战争,畏惧的是一次复一次的失败……
奈何那时候赵昚热了头脑,岂能管他的意见。于是乎这位忠臣愤怒上书,说:“我是宰相,出兵不和我商量,还当什么宰相!”直言攻击张浚、陈康伯,并请求辞相。
赵昚便罢了他的相位,支持张浚出兵……
哎,可那北伐到底是失败了,而今朝野沉寂,要开始谋发展、开始重人才……赵昚才想起这个忠臣来。
他终于又站到了朝野之中,细细观察着天下局势,在他心底出现了许多人的名字来,比如朱熹、比如陆九渊、比如刘涣……
“哎,到底时机还不成熟。但此刻已显我大宋欣欣荣荣的态势了……”史浩望着夜空,刻意叫人把刘涣的诗词文章搜集整理一番。
“以前咋没有听说过他,倒有些相见恨晚。”这是史浩的心声!
华表几枝,我们又来所说那江西抚州的陆九渊,却说那人自从上次去鹅湖山受到“磨难”以后,便再不写信给刘涣,整日和他哥哥陆九龄谈学论道。
这陆九龄和赵汝愚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却是乾道五年间的进士,他与陆九渊为亲兄弟,但亦师亦友。
“子静,那鹅湖山的刘秀才没有给你来信么?”
“家兄有所不知,那小儿实在是狂妄过分得紧,愚弟仰慕他的才学,曾赴鹅湖山去找他,哪晓得等了许久却不见得他的人影,更无半个人前来招呼,当真气煞我也。”九渊这里隐瞒了在鹅湖山的“不幸遭遇”,只是说刘涣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