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尖”,更不是太一类)。长五尺,刃长三尺八寸、柄一尺二寸,因其身修长形似苗而得名,兼有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在戚继光抗倭的时候曾被广泛应用。
苗族尖: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长一尺二,向外曲凸。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环:元代蒙古骑战用,其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峒:少数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剑录》:“峒,西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者,一鞘二,与云南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铦:古代婆罗门国用的短。《唐书·礼乐志》:“睿宋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府身就锋。”
傣族:少数民族兵器。在生产工具短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这种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景颇尖:少数民族兵器。景颇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也有细竹篾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弯尖: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这种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锋锐利。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剑录》:“黎,海南黎山所制,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藏:少数民族兵器。又称“西番”。短的一种。是我国藏族人民随身携带且须臾不离的防身器械。藏身短,尖锐利。鞘及把上多装饰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宽大藏袍作掩护,或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