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识字的先生,需得各备五个以上;
护院十个;门房洒扫十个;厨娘、烧火丫头和负责采买的人加起来十个未必够用……
奶娘、教引妈妈、护院、厨娘每月算二两银子;媳妇、丫头、门房、洒扫等等每月算一两;先生要贵一些,每个月少说也得五两;再加一个账房,一年差不多就要两千两。
至于那些替你跑腿儿办事的,想必多半都是你的家仆,并没有算在这里头。
孩子和围着孩子们打转的人,哪一个不要吃饭穿衣,柴米油盐,笔墨纸砚,针线灯烛,锅碗瓢盆,帘帐被褥……
分摊到每个孩子身上,每人每月五两打不住,一年下来就是六千两。这还不算买孩子的钱,也不算那些常年有病,要拿好医好药养着的。
等到这些女孩儿学有所成,可以自力更生,少说也要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穷养儿子富养女,我想你煞费苦心收养了她们,也断然不会让她们像穷人家的女儿一样缺穿少戴吧?
你穿金戴银,却叫她们着布衣佩荆条,你觉得她们会信服于你,听你的话不去依附男人,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吗?
你知道要想培养出一个视金钱为粪土,不会被有钱男人拐跑的有骨气的女孩儿,得先砸进去多少金钱吗?”
说完瞧见方依云脸上变色,心中隐隐有些后悔,当初不该撺掇人家一个还没出嫁的大姑娘去干这事儿,一个搞不好,连终身都得搭进去。
可是现在想收回也晚了,只能尽力点拨她,“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光靠募捐是不行的。
人家再有钱,也经不起你三番五次地伸手。一回两回或许还能笑呵呵的拿了钱出来,要的次数多了,人家不烦,你自己都该烦了。”
“那我该如何是好?”方依云赶忙讨教。
“义卖的点子不错,来钱也快,不过跟募捐一样,不能多用。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路,一,争取朝廷的支持,二,想法子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