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警惕的注意着四周。
“大将军一败,五千骑兵归了孟达,我军在西线的优势不复。”魏霸咂咂嘴:“你们估计,丞相接下来会怎么做?”
“五千骑兵倒不是大问题,也许就是一道诏书的事。”顾承不解的说道:“我只是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丞相逼大将军出兵有些不智。大将军兵败,这五千骑兵最大的可能不是落入孟达之手,而是落入司马懿之手啊。如果落入司马懿之手,丞相准备怎么应对?”
“不可理喻。”虞汜也摇了摇头。
魏霸沉吟不语。他和虞汜、顾承等人一样,觉得这里面有不对劲的地方。以诸葛亮的谨慎,他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昏招?这个结果看起来是意外,其实在李严出兵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根本不是意外。那么诸葛亮当初是怎么计划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合理的地方,必然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几乎是一个准则。
莫非是诸葛亮想用王位困住我,让我放弃兵权?这么一想,倒是有几分相似。
王爵领兵,向来是造反的前奏,有曹操的先例在前,大概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不会认为我封了王还继续领兵是应该的。封我为王,以此为条件,换取我放弃手中的兵权,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一个推论。从费祎、赵统——特别是赵统将来做监军这一点上来看,这个可能性很大。由赵统接替我的兵权,至少可以和夏侯玄分庭抗礼,再加上马忠、步骘的帮助,赵统很容易接手这支大军。
马忠是诸葛亮的党羽,步骘则是孙鲁班的母系,赵统本人是我的师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赵统都是一个最佳人选。
丞相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如果我还不肯放弃兵权,自然是要造反的明证,丞相再集结诸路大军攻击我,就明正言顺了。至于能不能打赢,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觉得我有必胜的把握,丞相也许认为他人心在手,道义在胸,自当横行天下。
这种书生气十足的计划,的确很符合丞相的性格。多年前,出兵关中的时候,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