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除了海军出身的寥寥几家外的大部分人都倾向于不再如同太祖皇帝时代对海军投入大笔军费,甚至于有人认为远洋海军的存在根本没有必要
当时的帝国,处于急剧扩张期,同时经济却未达到极盛,太祖皇帝结束隋末战乱时,就连中原等腹心之地,大笔货物的交易仍是以粮食和布匹结算,直到太祖皇帝晚年,帝国的经济才勉强转换为铜钱结算,海军虽然开辟了通往海西也即欧洲的航道,但是那时国内的手工业和各种商品连满足本土都尚嫌不够,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毫无疑问除了吞噬军费,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当然重要的是那时的江南正处于开中,而南洋各国大半都属于未开化地带,海洋贸易的货物吞吐量虽然很大,但是航线太长,沿途需要设置太多支撑海军舰队的海外都督府,此外大食人的舰队在波斯湾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海军所需要的军费远远过陆军,但是并不能带给帝国多少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冷遇
要不是太宗皇帝遵守着太祖皇帝临终前的三遗训中海权不可废那一条,维持着返航后海军支撑的基本军费,恐怕帝国海军早就没有了,也是从那时候起帝国海军就和枢密院不大对付,而太宗皇帝也知道枢密院并不愿意将扩充陆军的军费转移到海军去,整个太宗朝前期的海军军费全部是由皇帝的内帑拨付
从那时起,本该属于枢密院这个帝国最高军事机构掌握的帝国海军实际上成了直接向太宗皇帝负责的军事力量,对于将全部力量都倾注于河中战场的枢密院,帝国海军则将注意力转向了广袤的南洋和海上丝绸之路
太宗皇帝时代,帝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霸权达到鼎盛的时候,江南也大体完成了初步的开,手工业和各种商品开始有了剩余可以用于对外贸易,而一直处于帝国腹心地带的山东关中的商贾世家,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当时由帝**队控制的陆上丝绸之路,汉商们控制着过九成的大宗贸易
而在帝国南方,帝国海军的舰队同样没有闲着,当枢密院控制的各都督府在中亚地区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