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代字去掉,这个交子城就交给你了。吕惠卿丁忧三年,待回来后,重新安排职务。先生,你看怎么样?”
吕嘉问是历史上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主持者,字望之,被称为王安石的“贸易霸主”。
自己的手下越级向皇帝要赏,王安石也不恼怒,好像看到小孩子玩把戏一般,笑嘻嘻地说道:“遵旨。有了这些交子,以后大宋就不再有钱荒之忧了,望之的确功不可没。”
吕嘉问听到了王安石如此说,还真像小孩子被大人发现了小秘密一般,站立不安起来。第一时间更新
“钱荒?先生以为,钱荒原因何在?可是铸的铜钱不够?”赵顼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大宋铸的铜钱这么多,仍然闹钱荒,最后不得不铸笨重的铁钱。
“大宋之困顿,并非国库空虚,国弱民贫,实在是钱荒所致。钱荒日益严重,周转不济,大商人大地主这些兼并之家便有了钻营的空间。大宋变法之要,唯在理财。圣上的交子策可谓直指扼要。”王安石没有直接回答赵顼的问题,而是不由得感叹了一番。
王安石的确有经济头脑,这点赵顼非常清楚。后世时,赵顼就曾在网上看过一个王安石的小故事。
话说北宋庆历七年,江南地区阴雨绵绵,从三月一直下到九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达一百二十七个县。米价接连上涨,到了十月,米价就由原来的每石四百文涨到了一千五百文,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庭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惩办奸商。一旦发现有人哄抬米价,轻则没收家产发配充军,重则就地斩首。靠着这种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区的米价终于稳定下来,维持在每石五百文左右。
但是,在东南沿海,一个当时叫鄞县的偏远小县里(现在的宁波),却有一个很另类的县令,不但不抑制米价,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米价每石三千文!
这位大胆的县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王安石。
一时间,宁波境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