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小城,能将鞑子主力拖住数月之久,这本身就是一大胜利。但从战略上看,随高阳的陷落,连害两名内阁重臣,甚至还有被鞑子生俘的可能,这影响力可就大了。又开了国朝未有之先河!话说,崇祯朝以来开三百年未有之先河的事已经不少了,却不知皇帝能否再承受得住。
天色渐晚,城外的炮声总算是停了,估计鞑子今日的攻势算到此为止,但总是如此被围着,也不是个事,等洪承畴与孙传庭的陕军没有个月余时间是干不来的,难道就烦人不管吗?
杨嗣昌为了赶时间没有乘轿,而是改为骑马。即便在颠簸的马上,他也还在心里盘算着,究竟哪里还有兵可调。京畿附近也就剩下蓟镇与宣府还有兵可调,但鞑子入寇也正是由这两路突入,早在战争的前期,这两镇的兵马就已经被鞑子打的七零八落,自保尚且不足,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援救京师?
再往南数,原本高起潜率领的关宁军战力为全国军队之冠,岂料又被高起潜那阉人败了个干干净净,卢象升与山西纵兵虎大威部,此时不知在何处,但既然杜度大军能够北上此二人恐怕也凶多吉少。
还真有一只军队让杨嗣昌眼前一亮,那就是山东的刘泽清部啊,直隶战事刘泽清一直观望不前,实力保存完好,调他来正合适,不过这厮能否听调还要研究一番。
想来想去,偌大的大明天下,可调之兵竟然也只剩下了陕西的洪孙之兵,不禁长长的一声叹息。他心里隐隐已经存了一丝预感,内忧外患,焦头烂额,一个王朝即将败亡也不过如此吧?
存了这想法的又何止杨嗣昌一人,就连朱由检心底里也不止一次的想过这个问题,看着匍跪于地的杨嗣昌他内心虽然倍感无力,却是多了一分希望的火焰。
“杨卿跨快请起。”
朱由检对杨嗣昌虚扶一把,又令小太监拿来凳子,铺上软垫,赐他坐下。
“杨卿想必已经获悉军报,可有应对之策?”
所谓应对之策,还是午间讨论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如何退了城外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