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就是皇帝和大臣又开始顶牛,但和皇帝顶牛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两个蹦达最欢的给事中,言语中多有不敬,被悉数被贬官为民,打回原籍,永不录用。
如此一来,虽然震慑了大多数的臣工,但反而使君臣间的顶牛僵持了下来。而宣府的战事,则被大臣们以山西总兵李信在此处为由,而认为不足为虑。偏偏皇帝也认为有李信在宣府,应该不会出什么纰漏。
至于持这种论调的执牛耳者,非薛国观莫属,在他的暗示和鼓动下,一众御史言官纷纷前仆后继,对皇帝施压。皇帝虽然手握至高无上权力,但也不能将所有大臣都之罪了,否则这朝廷岂不是瘫痪了?归根结底,朱由检在这次顶牛中落于下风头是因为没有一个他的私人,替他冲锋陷阵而已,这一点造成的尴尬让他极为深刻,是时候换个听话的首辅了。
皇帝的目光在几位阁臣脸上一一扫过,没看一人心里便摇摇头,直到想起了有病在家的老师张四知,似乎已经定了主意。
朝廷迟迟不派兵的因由也很快传到了驻扎于张家口堡的李信耳中,对此他只能表示无奈而无能为力,朝中扯皮那是常有之事,什么时候不扯皮,高效率那才不正常了。偏偏皇帝似乎也是个不太靠谱的主,难道这宣府就不是他的江山么,和大臣扯什么皮,直接乾纲独断不就得了,还是少了些担当,怕承担历史责任,怕自身受到威胁,种种原因不一而足。
有时通过这种小事便可见一斑,很多该承担的责任而缺乏足够的勇气,最终只能使他加速走向灭亡。比如宋太祖赵匡胤,若是早几年下定迁都洛阳的决心,也不必被身为开封府尹十几年的弟弟所觊觎,或许历史上也就不会有斧声烛影一说。还有原本历史上的朱由检,他若是能在崇祯十七年,形势糜烂至不可挽回的关键时刻,力排众议迁都南下,抛下北方的一盘烂摊子,或许也不至于落得个上吊身死的下场,大明王朝或许只剩下半壁江山,纵然留下后世的满身谤誉,但正朔地位不容动摇,社稷宗庙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得以延续。
刁斗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