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吗?李信的到來就像是一只蝴蝶煽动了翅膀一样,虽然改变了某些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但是于大明帝国却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催命符吗?
在这之前,李信不止一次的如此问自己,他总觉得自己越努力的要改变原本悲剧的历史,那个悲剧的历史就离他越发的近。所以,他才答应了和谈,难道随波逐流才是他能够拯救这垂垂老矣,了无生气的帝国的唯一办法吗?
只是李信在半路上又改了主意,他在一番苦思冥想之下,突然眼前便如打开了一扇从不曾注意过的大门。他之所以竭尽所能要改变这段悲歌幽咽的历史,不是为了拯救一家一姓,也不是为了某个王朝。他真正要改变的是中华民族在面临的历史拐点时所做的选择,而大明似乎已经沒有这个能力带领整个民族走下去,而满清呢,他则会带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深沉的黑暗。
什么康乾盛世,那都是狗屁,国家府库在充实也掩盖不了百姓民不聊生,挣扎与贫困与死亡线上的事实。而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这所谓的盛世不仅给泱泱中华这个伟大的民族留了一条脑后的辫子,还给这个民族的内心也如烧红的烙铁一般,烫了一条。
既然大清和大明都不能带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富强,那么何必在拘泥于这个时代的君君臣臣那一套呢?因此,等三卫军越过了喀喇沁草原时,李信的内心之中豁然开朗,此前一直积郁在胸口的阴霾烟消云散。那么所谓求和以委屈的圣旨也可以当作狗屁,因为他只能使这个行将就木的朝廷苟延残喘,出卖的却是大明官兵与百姓的生命和财产。
李信此前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改变中华民族那段悲惨的历史,就要拯救大明,富强大明。可是放眼朝廷上下,又有几个人真正为了这个朝廷为了这个民族而努力不懈呢?
满口忠君报国的大臣们心里所想的全是自家那点烂事,至于朝廷则是一个随时可以咬上一口的大肥肉,反正这大明是朱家的,又不是杨家,刘家或者张家的。这就是大明栋梁们的内心台词,即便他们从未说过,可这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