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出來,想在大明朝做点事就得先搞政争,把反对的人都踢出去才不会有人掣肘。这一年來,李信在山西为官,自是深受其害,深有感触。
“二公子何以如此悲观?大明朝不是也出了个海瑞吗?”
“海瑞?清则清矣,刚则刚矣,却是于时局无补。”
李信沒想到,孙鉁的看法居然更贴近世俗,一味的刚猛而不知妥协,最后可能什么事都做不成,就像海瑞一样,就连能臣如张居正者都十年而不用之,如此便可见一斑。
“尧舜禹汤,圣人那一套读书立说可以,拿到朝中來做事却是不成了,这也是孙鉁因何四十余载不愿出來做官的原因所在。”
孙鉁如此推心置腹,让李信大为感动,或许他真的将自己当作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武夫,以为自己听不明白吧。但随即李信便否定了这个想法,连他自己都会相信的。
“今夏大旱,粮食绝收,今秋和明春怕是又要饿蜉遍地,朝廷又连连加征饷银,百姓们苦啊,弄不好明年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被逼到流贼那里去…”
这番话若是在朝中说出來便是大逆不道,可李信却清楚孙鉁说的是实情,不过,这一点李信是早就有所准备了。
“二公子,别的省份不敢保证,至少在山西,今秋和明春不会出现饿蜉遍地的惨况…”
孙鉁大为奇怪,看向李信。
“哦?如何这么有信心?难道今年山西的雨水丰沛不成?”
李信摇头,“非也,今年山西一样大旱,几乎是滴雨未下…不过山西今年搞了庞大的灌溉工程,又改种了玉麦这种高产作物,虽然收成未必及得上丰年,但一定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惨况…”
孙鉁似乎大吃一惊,又详细的询问了李信是如何修建的灌溉工程,这玉麦的特殊脾性与产量,问的很细,李信答的也很细。直到此时此刻,他才恍然,这李信除了能带兵打仗,居然还是个经世致用之才。
搁在唐朝以前,那绝对是出将入相的人才,可惜这是大明朝,非科举出身的武人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