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又生一计,铁锁不成,麻绳总该可以吧。但也遭到了军中匠人泼了一盆冷水。
“只怕大头领这想法不成,麻绳虽然结实,可浸水之后,几日便会朽断,且强度未必便能顶得住几十人乘坐的大船……”
贺一龙这回力排众议,不管部下如何泼冷水,都执意要用麻绳取代铁锁,反正官军过來也就几日的功夫,时间当足够用,至于强度,一根不够用,就用两根,两根不够就用三根,总之只要能承受住大船的冲击便可。
民间的铁器不常见,但麻绳这等寻常之物却比比皆是,贼兵们轻而易举的就能弄出一捆有一捆麻绳來。与此同时,余下的一万三千人也陆续赶到了淮河沿岸,按照贺一龙的指挥部署进行设防,几乎绝大多数的人都由渡船摆渡到了南岸,以此來隐匿行踪,躲避官军的斥候,仅在北岸留下了小股起到侦查作用的骑兵。
贺一龙为了增加胜算,特地拉來了从官军手中俘获的两门铁炮,分别架设在水道的南北两岸,只等官军大船出现之后就轰他个稀巴烂。这几日与官军交手,也领教了火器的厉害滋味,因此贺一龙也算是革左五营里较少注意到火器的首领之一。但无论如何,在他们的心底里,火器这玩意终究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硬仗大仗都要靠兄弟们真刀真枪的拿命去填,一点侥幸都要不得。
五河口,此地乃是淮河与浍水交汇之处,李信带着人马行至此处便就地驻扎,只等船队抵达。大运河流经淮安府境内,淮安府沒有遭受流贼袭扰,还算是安全,因此他并不担心船队会在南下的途中遭遇大股流贼的劫持。
果然,李信仅仅等了一日功夫,船队便密密麻麻的沿着淮河水道徐徐而至。与此同时,李信也已经侦知了贺一龙所部尾随南下的消息,据说在到了上店以后便下船登岸,不知所踪。
有斥候则回报,贺一龙所部大有可能沿着淮河北岸逆流而上,往凤阳中都去了。对此,李信却不以为然,他对着江淮地图研究了一番之后,便断定贺一龙所部之所以消失在了淮河沿岸,很可能是此人有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