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事要奏!”
终于,第一个人开口。
此人名叫薛亮,是吏部尚书,官居正二品,是淮西勋贵的代表人物之一。
只见他三步走出,来到殿前,开口道:“陛下!我大明国内正在遭受千年不遇的大饥荒,遍地饿殍浮尸,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若陛下要召开科举,恐会踏前隋的老路!”
隋炀帝当年便不顾民情,强行举行科举。
结果闹得民生哀怨,最后隋朝的覆灭和科举也有一定关系。
薛亮这话,是在暗指若是召开科举,必定危国!
朱元璋脸色一沉,眯眼看了眼薛亮。
此人他清楚,早年跟随红巾军起义,先投奔陈友谅,后遇常遇春,当年他这个吏部尚书,还是常遇春举荐的。
如今多年过去,薛亮的翅膀明显是硬.起.来了。
继薛亮开口后,勋贵们一个个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也跟着效仿起来。
“陛下,三思啊!前隋之鉴在前,不可不慎重!”
“陛下,如今大明灾民百万,民不聊生,若是强开科举,大明必将雪上加霜!”
“对啊陛下,若是要选拔人才,完全可以从各大家族的优秀子弟中选取,省时省力!”
……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薛亮的开口,其他勋贵纷纷站出来反对。
甚至有的人直接说,要让朱元璋从贵族子弟中选人。
这种说法,已经明摆着告诉朱元璋,要维护勋贵们的利益。
若是平常,他们断然不敢直接这样说。
但现在是什么时候?
大明饿殍遍地,百姓尸骨未寒。
他们有着充足的借口去阻止朱元璋召开科举!
而且一旦开弓,那便没有回头箭。
因为此时若是松口,等日后天下太平,他们就更没有反击的余地。
只能看着自己的利益,被那些平民一步步瓜分,这是勋贵们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