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历过步坦协统的训练,听说总参也没有将装甲部队扩大的意思。
即使如此华军的火力也让人头疼,更别说还掌握着天空优势,战场对于华军一方来书几乎是透明的,他们可以随时掌握敌人的行踪,并通过空中打击消弱敌人的士气。
只是北伐之前总参下发的一系列注意事项让前线的高层军官们畏首畏尾,尽量降低内战中的死伤,这是总参注明的最根本原则。只是这种纯官僚式的命令根本不符合战场实际,想让马儿跑,又不想让马儿吃草,哪有这样做的道理?
吕奉就处于这样的尴尬中,他根本想不出如何兵不血刃的解决战斗,还让死伤降低到最低。作为基因人,他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思考太久,也不会顾虑官场上的细节,直接将自己的问题抛给自己的上级。
军方效率很高,一个小时内,这个问题从前线的一师,到第六军军部,再到集团军军部,最后传到总参作战室内。这是第二次北伐中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相信之后还会不断出现,之前的战斗中信阳的北洋二十一师抵抗并不激烈,在华军的打击下很快投降,这是个例,不能成为普遍现象。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吕梁之前的嘱咐,作为首长,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基因人手下们当成不可推卸的命令,必须得到彻底的执行。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事从总参再次转移,不过在半个小时后就从吕梁那里回到总参。
前线的吕奉发出请求建议的电文,一个半小时后就收到了准确回复:“首先劝降,然后沉重打击敌人后再次劝降,如若不降,则彻底将其消灭!”
吕梁也狠了狠心,这是战争,不是小孩过家家的游戏,也不是大学宿舍里的争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是一个士兵、一个军官、一个师长或者军长可以控制的,战争的方向掌握在政客的手里,只要掌控者决心继续战斗,士兵和军官就不得不继续厮杀。那则电文,也不过是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也许对于敌人来说,死在对方手里是对他们最大的人道。
劝降不需要使者挑着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