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如英国海军。这种事怎能不让尼古拉二世高兴?这甚至是几年以来沙皇陛下得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兴奋中的尼古拉二世直到帕杰罗夫发回请示电报后才想到远东还有十万大军处于危险中,不撤军的话一旦那十万军队被击溃。那么俄国在满洲和远东地区就没有多少军力,国内的情况也不允许从欧洲调兵,如果华军随后攻击满洲和海参崴,拿什么来抵抗?
大臣们很少有意见统一的时候,有人同意撤军。就有人反对撤军,反对的人理由也很充足,俄罗斯帝国本就是一个扩张中的国家,如果国民都那么畏首畏尾的话,国土根本不可能扩充到现在的程度。利用盟军兵力优势,可以冒一下险,届时战事不利果断撤退好了,让北洋军和日本人充当自己的踏脚石,反正他们也不是什么好鸟!
最终反对撤军派说服了尼古拉二世,他迫切的希望战场上出现一个好消息。以改变国家日益沉沦的态势。
7月18日,盟军统一了认识,并针对华军的部署制定作战方案。当天作战方案下发到各集团军,要求各集团军根据这个方案制定详细的计划,最后上呈司令部审核。
儿玉源太郎将作战方案称为“堤坝行动”,大致为,第一阶段:利用北洋军第一集团军在黄河一线坚决抵抗,至少防御一个月的时间,利用天险和工事消耗华军的锐气,消灭华军3-5万人。袁世凯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精锐完全可以完成计划中的任务。第一集团军士兵训练作战的时间不比任何一支部队差。
第二阶段:挫敌锐气后,北洋军第一集团军主动后撤,向东向西分别进入山西和山东休整,将华军主力放入平坦广袤的华北平原。之后再由日军华北集团军和俄军远东集团军从左右两侧发动突然攻势。围歼华军1-2个军的部队。
第三阶段:出动北洋军第二集团军和在山西、山东休整的第一集团军,全军发动总反击,彻底击垮华军的进攻力量,力争将战线推进到长江一线。
当然,儿玉源太郎也知道这个计划太过理想化,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