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了,李老师。我们要做的是设计出一套吸引眼球的建筑方案。从资料里我得知,这是广厦特区继电子、金融中心之后的又一重要中心,用地面积38万公顷,总建筑规模约45万平米,包括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活动中心、文化大厦、综合商业体六大文化建筑,现在正面向国内外征集设计方案。我们的竞争对手有七个,欧美建筑设计大师马歇尔、劳伦斯、伯纳德各自带领的团队,还有国内包括海西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内的四大著名设计院……”
小组的其他人都惊呆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既没有翻阅资料,也没有低头看笔记,竟然如数家珍地把需要做的事情介绍得如此详细和完整。
“好,上个礼拜我们去了现场,这个礼拜我们要做出总图来。咱们现在讨论一下吧!”李组长并没有表扬富顺,把目光投向了其他人。
团队的“最强大脑”们在小小的会议室里上演着“头脑风暴”。基于对场地理解的不同,设计师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从传统到后现代,从欧式到北美风,从内向型到外向型……设计师们滔滔不绝,富顺听得云里雾里。
富顺终于明白为什么李师傅要他三天看完了。他从来没去过项目的现场,要参与这场讨论,他能做的,是毫不谦虚的“抛砖引玉”。要知道,理解现场、阅读现场、感知现场,是一个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下午,富顺向师父申请,蹬着自行车去了一趟现场。这是个难以想象的空间,西侧是广厦市行政中心,东侧是临海区行政中心,南面是云海公园,北面是广粤高尔夫球场,几条交通要道包围,地理位置极其显著。
和广厦城市中心一样,这块儿空地等待着一个美丽的句号。“点睛之笔”是华建三局的口号,“场地融合”是点睛的最大难处……
站在市政广场高处,富顺的脑海脑海里浮现出猫儿山下那一片层层叠叠的梯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