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遂改称茂才。
察举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推荐,由朝中大员与地方主官把人才推荐给朝廷。被推荐的人还需有名望,在地方上有声名,让大众都知道他确实有才能。所以,许多文人士子想出仕做官,不但要有真才实学,还得要提高自己的名气,出外游学,结交名士,有了声名也能够引起地方官府的注意,得到察举的机会。
这也是为何许劭的“月旦评”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许劭本身就是一个有很高名气的大名士,而他识人、看人的眼光也很准,得他一句评语便能名气大增,得到出仕的进身之阶。所以,自然为时人所追捧,连曹操都要去求他一句评语。
察举在初时还很严格,得到被推荐与朝廷的名额与机会后,还需经过朝廷的考核,才会被授与官职。这种考核叫做“策问”,也叫做“射策”与“对策”。策问外还有连坐制,如果官员推荐的人才不合格或犯错误,那这位推荐的官员也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东汉初年,策问与连坐也很严格。但到这时,中央朝廷都早已没什么威慑力了,地方政府自然不把这制度再当回事。就连察举,也不再是唯才是举,认真推荐人才。
许多人为得到进身之阶,故意修饰自己的品行,传播名声,抬高身价,甚至矫情造作,沽名钓誉,真才实学反而被抛于脑后;还有的则贿赂请托官员,舞弊盛行;更有许多官员以权谋私,唯亲是举。朝廷没有威信,制度不严,就造成了这种种的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孙权明年被察孝廉、举茂才,严格来说,也是孙策的以权谋私,尽管孙权确实有实才。但现在这乱世,就是谁拳头大谁有道理,谁有实力谁有话语权。即便在东汉初年,光武帝治下时,官员推举贤能也是以自己的亲朋好友为首选考虑。举凡人皆有私心,有这种机会,自然是先留给自家。
这种情况下,便造成了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儒学世家,最终形成后来日益强盛、盘根错节,连朝廷政府都对之无能为力的门阀士族。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