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初到寿春那天云开见日之后,接连几日都是春光明媚、阳光普照,冰雪在连日的暖阳之下,迅速消融,真正的开始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气也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
正月廿二,这是一个值得高兴与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日,周瑜终于收到了期盼以久的幽州传回的消息:赵云答应了他的招揽。与消息同时送来的,还有赵云的一封亲笔回信。
这条消息与赵云的回信其实并不是从幽州传回来,而是从冀州。赵云的家常山国真定县是在冀州,但当初周瑜是命幽州的秋毫成员负责招揽赵云与公孙瓒的属下。所以,后来虽打探到消息,得知赵云因兄长去世,回乡奔丧,已然不在了幽州,而身在冀州家中,但幽州的秋毫成员并没因此把事情转托给冀州的同事负责,而是径赴冀州来找赵云。
赵云看完周瑜的信,第二日答应了招揽后,冯山没有再回幽州绕远路,而是直接从冀州发回消息。但消息的标识上却仍是幽州,因为冯山是幽州的秋毫成员,这件事也是他们幽州做成的,这却要分清。
不过,周瑜却不关心这个。他只知道,自己终于招揽到了赵云。初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一时不敢确认,以为自己听错。因为能够招揽到赵云,这对来说实在是个意外。虽然他十分希望能够招揽到赵云,开出了最好的条件,甚至是资助赵云成为一方诸侯,并亲笔写了一封招揽的书信;但他对此事的把握仍是不大,甚至可说没有。
实在要怪他知晓历史定向,知道赵云最终投靠的会是刘备,而在此前,他又得知了赵云与刘备已有接触,并且两人的关系已经十分亲近友善,甚至赵云对刘备已经有了口头上的许诺。历史有着它强大的惯性,在此种情况下,周瑜认为自己已经很难更改这一条历史的走向,即便他有能力也力远不能及,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亲至常山赵云家,当面亲自去说服赵云,最后他只能怀着侥幸与万一的心理写了封信。
这一封亲笔信,他确没抱太大希望,更多的是侥幸心里,是希望能够打动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