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想和谈,因为和谈的结果他可能就坐不上民主共和之总统宝座了;但有的人却愿意谈,譬如前线的黎元洪,军事失利了,不谈不行啊,而且作为首义之人,黎元洪相信他在和谈后的政治蛋糕中亦能分到不小的一块。当然,黎元洪背后的列强及立宪派的游说,也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因素。
但是,革命党不想和谈也不行,因为军事力量明显不够,如果强硬地表示不和谈不议和,武昌极有可能坚持不了一个星期,到时,革命军可能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没有。再说,南方的革命党并没有一个中心来统领已经独立的省,独立的省,其实是在“排满”旗帜下的一个松散的联合,这样一个联合,最容易被实力统一的袁世凯给攻破。
再加孙氏在和谈启动好久,都还没有归国,黄兴在国内,但因为武昌战败,黄兴也说不上大话,宋教仁……总之,先谈着吧。
所以,南北双方于12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沪海泰晤士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
革命军代表伍廷芳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为和平条件;袁世凯的代表(非清廷代表,此时,已没清廷什么事)唐绍仪则向革命军要挟,这要挟世人都知道,那就是要拥护或选举袁世凯担任总统,只有在这个条件保证之下,袁世凯才会迫清帝退位。否则……否则就打!
袁世凯当然是一种威胁,但这一种威胁是很有力的。
当然,袁世凯初期并不是直接谈的总统制,而是谈的“立宪”,当然袁所希望的“立宪”应该是最为接近泰晤士国的立宪,而不是清廷梦想中的立宪。
实际上,在这一谈判过程中,袁世凯与清廷的谈判也一直没有停止。这个姑且理解为“北北谈判”。双方的博弈几乎与南北议和一样漫长。
本部小说来自看書罓
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