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跑了,就是朝北边去投了满清。鼎革之际,良禽择木而息……这事儿再正常不过。
现在想想,亏着他刘肇基一根筋,认定了保大明,没投降鞑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瞧瞧许定国,瞧瞧张天福兄弟,现在成了阶下囚,朝不保夕的,天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澳洲军,威武啊!假如没有瓜洲那些澳洲花皮,保不齐他刘肇基现在就得葬身在这扬州城……尤其是摊上一个任嘛都不懂阁部上司。
然后就是现在,他碰上了更加棘手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则是把他团团围在中心的手下们。
“大人,速做定夺啊!弟兄们跟着大人,鞑子兵临城下咬着牙关拼死抵抗,可有一个投降认怂的?而今大胜了,若不博取足够的军功,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弟兄们?只怕就是活着的也得寒心。大人,不能再犹豫了!”一名年轻的参将急吼吼地劝慰着。
刘肇基叹息一声,转过头不去看他。然后另一个家伙一抱拳:“我等唯大人马首是瞻!”
“哎……”刘肇基又叹息了一声。
这事儿……全是军功给闹腾的啊!
有明一代,军功大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战功,既达成战役目标,以及在战役中表现出色。这算是整体的功劳;另一部分则是计件功。哪什么计件?自然是斩首的首级!
这首级还分成三六九等。对付流贼的是一等,对付西番苗贼的是一等,北边与东北边又是一等。但可悲的是,朝廷考察战功的时候从来就不按照成例来。随时随地的可能调节标准,从而让当兵的少拿一些银子。
以往大战过后,各部将领正是最忙的时候。忙什么?忙着给监军送礼,忙着在京城跑关系。这些不理顺了,大家伙就别想拿到赏钱!
就比如现在,如果按照前者的标准,刘肇基部固守扬州,没让鞑子进城,这绝对是达成战役目标了。大功一件肯定是跑不了。可朝廷那帮子士大夫为了节省经费,立刻改了标准……以首级计军功。这叫人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甭说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