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大明的诸臣都像他一样,国事又何至于如此啊。”
想到继位以来的国事,朱由校不禁摇了摇头,大明朝像这样的憨憨可真有没几个啊。
这样的人,大明朝廷也容不下啊。而且这样的人也不适合呆在大明朝廷。
心念着,朱由校又说道。
“魏忠贤,前阵子朕就说要见他,就这两天,看看找个机会见一见吧,毕竟,人家总是要回北港的,往后想见恐怕就难了。”
虽然还没见过施奕文,可在朱由校的心里却对那小子充满了好印象,不仅仅是因为他捐出的粮食让朝廷在辽东那边打了胜仗,更重要的是,打从朱由校继位以来,他就没碰到像这样的至纯至善的大臣。
这样的大臣,总是要见一见的。
皇帝要诏见!
对于施奕文来说,这确实有点儿意外,不过虽然有些意外,可对于所谓的“木匠皇帝”,他有着太多的好奇。
毕竟,在历史上,有关天启皇帝的说辞充满了矛盾,有人说他是不问政事的“木匠皇帝”,也有人说他聪慧非常,地说袁大都督吹牛皮上出了“平辽七策”时,他拉连用了六个反问,都是针对袁崇焕提出7个策略的,面对袁崇焕的奏折,他产生的这一些疑问就是,如果真的要屯田,如何区分兵农工作,如何务农、如何训练,如何节省粮饷等等。
面对袁崇焕说什么推行屯田,后金会投降或者被明朝打败,但是天启却认为后金不可能投降,即使投降,也不能相信。而且他自己相信,和谈或者让后金投降是不可能的,战争肯定能够胜利,但是不能轻谈胜利,言外之意要做好苦战的准备。并且点出,踏实做事情,根据实际情况改动,就会收到奇效。
脑子如此清醒的皇帝,是个“愚木疙瘩”吗?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好奇,在内官的引领下,施奕文进宫了,不对,是和其它的官员一同参加大朝会。
朝会很早,深更半夜的施奕文就打着哈欠起床,然后骑着马由仆从打着灯笼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