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特色。所有军人在整个参谋部面前都只是被各种标准最后界定成可操作的个体。并不存在陈韶的兵或者不是陈韶的兵。
只有这样的制度下,才能确定军队不被个人所拥有。只要军官不拥有个人的部队,朝廷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即便要担心,也只用担心朝廷与整个军队之间关系。
陈韶只是作战部队中的一员,而不是管军政的军官。所以陈韶根本不用考虑朝廷层面的大事,部队撤退的细节已经够让陈韶无心他顾。
譬如这次撤退,依旧是以铁路为核心。因为陈韶有从平壤步行到汉城的经历,制定起来就难免和其他人起了冲突。
“主任,从这里到这里,有路可以走。可以让一部分部队步行到这边的车站来接上部队前往平壤。”陈韶把自己亲自走过的道路在地图上指给刘主任参谋看。
刘主任参谋的眉头皱着,盯着地图上的道路标志。
陈韶建议道:“主任,我军若是想快速完成撤退,完全靠铁路速度太慢。铁路的利用率也太低。如果可以充分利用空闲的铁路区间,运输效率能大大提高。这是我做出来的安排。”
说着,陈韶把一份计算纸送到刘主任参谋面前。那上面是陈韶费了很大力气完成的计算。
刘主任参谋的目光只是在各种排列组合上扫了一眼,就直奔最终结果而去。看完之后,刘主任参谋讶异的问道:“可以把效率提高一倍?这个是真的么?”
陈韶很是失望。他本以为刘主任参谋要对运输可执行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毕竟陈韶考虑这样的安排,是以铁路为运输中心,部队步行前往下一个车站,除了能提高运输效率。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对铁路的掩护。
在铁路两侧有掩护兵力,有步行的部队。就可以组成一个防御体系,便是遭到了日军的进攻,也能有比较充足的兵力进行战斗。
但刘主任参谋明显不在意这方面的考虑。看得出,这位大哥所考虑的乃是如何尽快把所有部队都撤回平壤。撤退任务占据了他的全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