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总编站在二楼窗户口看下去,前来请愿的读者有几百人,看上去很有压迫力。走回位置上,总编很是遗憾的点起一支烟。如果可以的话,他也想把朝鲜救灾纪实连载下去。但是英国文化大臣亲自打电话过来,转达了首相要求中断连载的态度。
而总编也接连受到不少邀请。邀请人中固然有对此事十分好奇的人,更多的却是表示反对连载的人。相当一部分反对者甚至能称上颇有地位。
反对者的观点总结起来,大概包括但不限于,‘不能为大周宣传’,‘危言耸听,恐吓国人’,‘大周这是为了政治宣传做出的姿态,毫无意义’,‘你们泰晤士报是想嘲讽大英帝国在爱尔兰那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么?’
是的,总编遭受到来自各界的压力。这压力让他不得不做出中断连载的决定。
抽了一支烟,总编叫来几名编辑,要他们赶紧用其他地区的新闻连载替代朝鲜救灾连载。
“要快,要能吸引读者。”总编命道。
虽然读者们很失望,不过总编很清楚,这种好奇心是可以被替代和引导的。在这方面,泰晤士报有的是经验。
丘吉尔看到朝鲜救灾纪实终于停止连载,心中很是高兴。而自己已经正式接到保守党发出的‘解除党鞭’令。意味着丘吉尔已经被保守党开除。没有了这令丘吉尔厌恶的连载,丘吉尔被保守党开除的事情就能引发轰动。
至于朝鲜救灾纪实的连载,的确让丘吉尔十分厌恶。倒不是说坐着索罗写的不好。从丘吉尔这位记者的角度来看,索罗写的太好了。叙事文笔十分优雅,描述的事实脉络清楚,具体内容相当充实。
尤其是对现实执行中的细节描述,灾民们的无助,救灾部队面对的艰苦环境,都是亲眼见过的人才能注意到的细节。
丘吉尔并非坐在家里瞎编乱造的记者。他撰写的几本战地书,都是亲自在战争地区混过。自然知道那些战争地区的模样。只是丘吉尔不会和索罗一样,描述真实的殖民地民众生活。
正如丘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