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楚歌也想看看此时推动青苗法,到底能推动到什么程度。
历史上,王文川推动青苗法,每年给齐朝带来至少三百万贯的收入,但由于地方官员开始不断提高青苗法的利率,导致青苗法由“生财”向“敛财”转变,最终被废止。
现在,楚歌已经通过雷厉风行的党争手段,给旧党沉重打击,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也已经极高。
除非皇帝对他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之外,被罢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他想看看,在这种说一不二的情况下推行青苗法,能不能取得比当时更好的效果?
于是,楚歌在自己改良后的青苗法方案上,又多加了一条。
严禁各州县的地方官提高青苗法的贷款利率,严禁强行摊派。各级必须层层审核,一旦出现强行摊派或者提高利率的情况,该地的上级也要受罚。
此外,楚歌还决定定期派遣京官到各地去暗访,只要发现青苗贷走样的情况,就要对当地的主管官吏进行责罚。
当然,楚歌也非常清楚,想靠这种制度的约束完全杜绝底下官员唱歪经的情况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多少能避免一些。
历史上的王文川变法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好,可以说是一个疏漏。
王文川用青苗贷的收入作为政绩考核的内容,自然会催生出许多强行摊派青苗贷、提高利率的投机官员。
如此一来,害民的黑锅,他自然要牢牢地背上了。
楚歌猜测,历史上王文川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新党官员,很可能也是出于一种迫不得已。
因为当年王文川对整个朝堂的掌控力并没有达到楚歌现在的程度,对旧党清算得不够狠,而且获得的皇帝信任也比较有限。新党一共就这么些人,王文川腾不出手去整顿新党内部,自然是有什么人用什么人,先凑合着为国库把钱收上来再说。
但楚歌此时,完全可以有限度地向新党内部开到,因为旧党的压力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