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良带着的这几个徒弟都是很聪明的人,自然能想明白这点。可也有人疑惑地问了孙耀良一句,就是询问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些欺骗的嫌疑?万一被人知道了是不是会惹来麻烦?
“欺骗?你怎么会这样想呢?我们欺骗谁了?”孙耀良点起一支烟抽了口,神色凝重反问:“我问你,刚才我和对方说的那些能不能做到?无论是供货上门还是补损操作,这些是不是我们销售的服务内容?甚至包括价格问题,是不是我们销售目前制定的价格?”
“这是没错,可是您刚才说试点名单,还有让对方联合进货那些……。”那年轻人迟疑回道。
“试点名单也没问题呀。”孙耀良道:“试点嘛,反正都是尝试,尝试的好了五十家变成一百家、二百家也是正常的。搞销售的要灵活运用,再说了我本子上写的那些人家你能保证不会和我们合作?如果接下来和他们谈妥了,这又怎么叫骗人呢?”
“另外,联合进货对双方也是有好处的。对方能够合起来联合进货,取得补损,对于我们来说分批送货和单次送货在成本上也有了很大不同,相比零碎的小件送货,大批量送货对我们更有利。”
见那年轻人又有些欲言又止,孙耀良笑了笑:“你是觉得联合进货的话补损问题不好解决,刚才合作的老板有可能自己吞了这个补损是不是?”
年轻人点点头。
孙耀良语重心长道:“你们要搞清楚一点,我们只是销售,销售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就是把货物销出去,再把钱拿回来,从而完成销售任务。而且我们的立场不在对方,在一分厂,我们首先维护的是一分厂的利益。你现在觉得对方有私心不应该这么做,可问题在于各自的角度不同。我问你,补损政策其实南都一直存在,为什么普通的烟纸店从来就不知道这个政策?”
“道理很简单,供销社和三大公司从来没有把补损给过他们,他们的想法其实是和刚才那位老板一样的,这个补损是进了自己口袋的便宜,既然进了自己口袋怎么又会白白给别人也占这个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