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让房玄龄组织小吏,务必让不识字的百姓们知道主公府的每一道政令。
这是在就百姓不识字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至于把政令刊载在报纸上这些,只有等日后识字率高起来才能推行。
城外,各大政令公示亭。
主公府的小吏正在给百姓们苦口婆心地解释最新的政令。
“三日后,万民城夜校面向全城百姓,正式招生,入学可得三百文,学而优者,前三名可得一千文!”
百姓们听到这出政令后,无数脸懵逼,面面相觑。
有些没搞明白。
甚至有人怀疑是他们听错了?
“我说那后生,主公府这个政令……是说要给我们钱吗?”有一些胆子大的百姓壮着胆子问道。
在政令公示亭初建的时候,万民城的百姓都有些害怕这些小吏。
毕竟小吏也算半个官,他们只是寻常百姓。
不过许牧十分重视行政队伍建设,三令五申,这些来自洛阳国子监的读书人,根本不敢使什么威风。
面对百姓的任何问题,他们必须无条件回答。
否则……若有百姓告状,查证属实,他们将遭受极其严重的惩罚。
在有几个不服的刺头以身试法下,剩余国子监监生就差把这些百姓当祖宗供着了。
毕竟……这里可是反贼窝。
他们就算是被反贼头子砍了,全城百姓也只会大声叫好。
“老人家,你这可说错了,可不是给钱,而是鼓励你们入学去读书识字。”梁子秋温声细语地说道。
他是国子监监生里少数几个,出自寒门的学子。
因此对这些百姓们,天生有种亲近感。
他也是这段时间以来,受到百姓好评最高的小吏。
“读书?老汉都六十多岁了,种了一辈子地,怎么会读书?”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走了出来,用不大不小的声音嘀咕着。
梁子秋连忙上前搀扶着,陪笑说道:“主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