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并辅之以飞机即可夺取战争胜利的思想。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机械化部队的组建和使用原则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装甲战车、自行火炮及其他机械化装备不断涌现并大量装备部队,使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
步兵也大量发展为机械(摩托)化部队。海军装备了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能在水下、水面、空中进行立体作战的合成军种。
空军的发展极为迅速,许多国家陆续建立了空军联队、师、军和集团军。各主要军事强国将现代化的陆海空军及其具有高度机动力、突击力的机械化作战平台大量运用于战争,徒步步兵、骑兵和其他兵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战方式逐步由线式作战向纵深作战发展。
在作战理论上,出现了杜黑的“空军制胜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等著名的机械化战争理论,特别是得国的“闪击战”理论,提出了以装甲部队在飞机和空降兵的协同下远程奔袭,实施高速进攻的新的作战观念,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经典的战术。
而与之相对应的苏连“大纵深战役”理论也首次提出实施方面军、集团军战役的观点,强调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尔后使用机械化部队迅速扩张战果,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达成预定目的。
到了4年,随着原子弹、导弹的出现,使机械化战争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世界军事大国纷纷建立了战略空军司令部,战略炮兵,战略核部队等。
在常规力量建设上,世界强国的陆军又装备了威力强大的战役战术导弹和高性能火炮,空军装备了可携带导弹的新型作战飞机,海军导弹舰艇、导弹核潜艇和海军航空兵成为主要突击力量。
常规战争理论方面,又突出了局部战争对机械化部队运用理论的研究。
这几年,世界各位又提出“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大纵深战役”理论